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肉夹在馍里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也是宾语前置用法,意为“肉夹于馍中”。“肉”字前置是起强调作用。肉夹馍是陕西传统美食之一,特色为肉香、馍脆。 陕西的肉夹馍用的是白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也是宾语前置用法,意为“肉夹于馍中”。“肉”字前置是起强调作用。肉夹馍是陕西传统美食之一,特色为肉香、馍脆。

陕西的肉夹馍用的是白吉馍夹腊汁肉。腊汁肉以猪肉为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战国时代被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寒肉。秦灭韩后,寒肉的制作工艺传进咸阳。唐代时,人们把 “寒肉”称为“腊肉”,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腊汁肉。腊汁肉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腊汁肉和干腊肉不一样,干腊肉是用烟熏成的;它和一般的卤肉也不一样,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把肉放进卤水里煮熟。腊汁肉不加姜葱、料酒,也不加糖来调色,只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就可以了。腊汁肉色红,晶莹光亮,肥而不腻,瘦不留渣,食后口有浓香。

白吉馍,很多地方叫烧饼,西安人称馍。白吉馍是烙熟的,特点是:色白,外形规矩,皮酥里嫩、中间松软,滋味香甜。

在陕西,除了用腊汁肉和白吉馍组合的腊汁肉夹馍外,还有很多种肉夹馍,比较出名的有老潼关肉夹馍和宝鸡的肉臊子夹馍。

老潼关肉夹馍原名烧饼夹肉,除了馍香脆、肉肥而不腻外,最大的特色是吃肉夹馍时一定要配鸭片汤。从唐朝到现在,老潼关肉夹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的时候,有一天路过潼关,闻到一股特殊的肉香味,于是寻香而去。他看见当地人正在煮肉,便买了一些。李世民吃完肉后,赞不绝口。当地人又把肉夹于特制的馍中,让他品尝。李世民尝后连喊:“妙、妙、妙,我竟不知世上竟有如此美食!”当即赐名“潼关肉夹于馍”,流传至今演变为“潼关肉夹馍”。

老潼关肉夹馍与其他肉夹馍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用的饼不一样。潼关人用独特的制作方法,制出的烧饼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皮酥里嫩。食用时,烧饼温度以烫手为佳。把煮好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回味长久的冷肉夹到刚出炉的热烧饼中,俗称“热馍夹凉肉”。它的绝配是鸭片汤。

鸭片汤又叫烩里脊片,它不是由鸭子肉烹制的,而是以猪的里脊肉制成,原名烩里脊。鸭片汤的名字也颇有来历:相传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途经潼关,当地官员备满汉全席伺候。但慈禧独对潼关的传统名菜“烩里脊片”赞赏有加,说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鸭片”。潼关烩里脊片从此得名“鸭片汤”。

在宝鸡的臊子面馆里卖一种肉夹馍,被称为肉臊子夹馍。这种馍用的也是炭火现烤的白面饼,只不过里面用的肉是臊子肉。这种肉夹馍的独特之处是:猪肉是浸满醋汁的,吃起来很香,但是吃到一半时会把人酸得五官扭曲。由于酸香扑鼻,食客会忍不住继续吃剩下的一半。

陕西人对吃肉夹馍的姿势也是有讲究的。外地人吃肉夹馍常会弄得自己满手都是肉汁。正宗的吃肉夹馍的姿势应是水平持馍,然后从两侧咬起。这样做可以使肉汁充分浸入馍中,不致流出。如果从馍的中间咬起,腊汁肉就会从两侧挤出来了。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317/413.html



上一篇:赶上交换潮
下一篇:古汉语路上的父女长征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