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这四组文言近义词一不小心就弄错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古汉语中,“讽”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
“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古汉语中,“讽”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厉王弭谤》。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如《召公谏历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如《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而“讥”是微言讽刺。例如,《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说赵太后》。 “军”“师”“士”“卒”“兵” “军”“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还。”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武士、甲士。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步兵。如《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指一百人以内。如《孙子·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多指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如《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征”“伐”“侵”“袭”“攻” “征”,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贬义词。如《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进攻、攻打。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浅蓝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得语文者得天下。我觉得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成语典故的积累,病句类型的积累,诗词常见写作手法和情感风格的积累,好句好段的积累,热点作文素材的积累等。积累内容可参考考试中的错题好题,语文辅导书,老师讲课内容,关于作文素材的课外杂志等。一本分类明确,高效清晰的积累本将使高中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古汉语中,“讽”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厉王弭谤》。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如《召公谏历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如《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而“讥”是微言讽刺。例如,《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说赵太后》。 “军”“师”“士”“卒”“兵” “军”“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引军北还。”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武士、甲士。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步兵。如《史记·陈涉起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指一百人以内。如《孙子·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多指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如《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征”“伐”“侵”“袭”“攻” “征”,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贬义词。如《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进攻、攻打。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浅蓝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得语文者得天下。我觉得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积累,成语典故的积累,病句类型的积累,诗词常见写作手法和情感风格的积累,好句好段的积累,热点作文素材的积累等。积累内容可参考考试中的错题好题,语文辅导书,老师讲课内容,关于作文素材的课外杂志等。一本分类明确,高效清晰的积累本将使高中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613/504.html



上一篇:古汉语与现代英语句式的共性比较
下一篇:利用结构巧解高考文言题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