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毕达哥拉斯文体的语言阐释(12)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强势话语系统的影响之下,滋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拼音文字化”,即呆板的形式逻辑语法化的“汉语”,其通常的表演形式是:由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强势话语系统的影响之下,滋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拼音文字化”,即呆板的形式逻辑语法化的“汉语”,其通常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个坚强有力的、象征着说话权力的主体引导(或以主语的形式出现,或以条件句的形式出现,或隐于暗处不现身),经过类型不一的宣传与鼓动的谓语,作为实现某种或真或假的意图的桥梁,然后,去实现这个所谓的语言对象,也就是宾语。这种“汉语”实际上是在糟蹋汉语,是一种严重异化了的汉语,因为汉语从本性上说不是以实现所指对象为目的的语言。改变了汉语的天性,破坏了其“文化生态”或“文化风水”,使我们难以掌握汉语的精髓;汉语本性的迷失,使汉语写作显得十分拘谨,失去了灵气乃至生命力[60]。一种“新文言”或“洋八股”,大量见诸于各种体裁的文字作品中,汉语的典雅与创造性丧失殆尽。

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类似“翻译”的语言,现代汉语几乎沦为一种无根的语言;对于自己的这种无根性,现当代学者在根本上还缺乏自觉,更谈不上有充分的认识。古代汉语的基本特征在现代汉语写作中几荡然无存。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往往仿傍西方,语法研究是如此,文学批评是如此,逻辑学是如此,哲学亦是如此。当下汉语写作使用的是“重影般的语言”,即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来语言等“杂语共生”,借用张东荪的话说,仿佛“穿了一套西服”,大多埋没了中国言语文字的特性,偏离了汉语的精神方法。可以说,汉语写作的困境,正是现代汉语的困境。

对于现代汉语写作,叶维廉也有独到的体悟。他发现,白话取代文言后,受西方语法结构的影响,口语化的白话有了人称代词、指示时间的文字、分析性的文字,原先蒙太奇的显现效果、直接性消失了,叙述性、演绎性的作品,意象化的作品日益增多。那么,写作者应如何避过白话的陷阱而回到现象本身呢?叶维廉指出,诗人具有另一种听觉,另一种视境,诗人可以“融入外物,让它们的内在生命根据它们自己的自然律动生长、变化、展姿,但同时又保有其某种程度的主观性”;诗人“把生命和节奏敲进经验、行动、情境的每一片断里,让这些力化的片段‘演出’自己的秩序”,其叙述“用一种‘假叙述’的程序(用以连结每一片段),不断地从一个经验面急转到另一个经验面,形成张力与爆炸性”;“唯有如此,面对着焦虑的存在的现代中国诗人始可以产生一种无所不包的动态的诗,以别于传统诗中单一的瞬间的情绪之静态美”[6]329-345。

任何话语系统都生成于特定的文化系统。从上下、左右、前后、里外、表层、内涵、本质等等方面,将一个事物条分缕析,似乎说得明白透彻、严整周全;其实,这种逻辑统一性涵盖不了可见、可触、可觉知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关于“状态”的描述比基于“逻辑”的描述更为可靠,盘旋于诸多疑问而蔓生的“思想枝桠”,实难聚拢、囊括在既有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框架之中。中西语言各有短长,瑕瑜互见,如前哲所示体现出一种惊人的互补性。在彼此对话中,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实现传统话语的现代转型,势在必然。汪曾祺、叶维廉、余华等作家融通中西语言的写作,恰如让·斯塔洛宾斯基与让·鲁多谈话时所言,“它应该同时是对他者语言的理解和它自己的语言的创造,是对传达的意义的倾听和存在于现实深处的意外联系的建立”[61]。这再次印证了钱锺书的判断 :“文人慧悟逾于学士穷研。”

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11—1960)指出 :“一个词几乎从不会完全摆脱它的词源和构词。一个词尽管有词义的变化、扩展和增加,但它的源始观念仍然在那里。甚至应该说,词的源始观念无处不在,并统治着词义的变化、扩展和增加。”[62]在语言的源头处有语言原初的呼声和它真正要道说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容易为了那些浅显的意思而落入被遗忘状态中”[63]。为此,海德格尔尝试着回到苏格拉底的“残篇断简”倾听语词最初的道说,让传统哲学的一切范畴都动起来,其目的是“保护此在借以道出自身的那些最基本词汇的力量,免受平庸的理解之害,这归根结底就是哲学的事业。因为平庸的理解把这些词汇敉平为不可理解的东西,而这种不可理解的状态复又作为伪问题的源泉发生作用”[64]。

细读钱锺书的《管锥编》,其中有不少类似汉语语源考察的工作。钱锺书总是将古代典籍里关键词所包含的内涵释放到现代汉语(包括西方语言)之中,而让我们在中西古今的思想激荡中清晰地倾听到了沉淀在古代汉语里的原始呼声。钱锺书自述《管锥编》为“忧患之作”,此言委实不虚。这煌煌巨著,表现了一个知识人“眷恋宗邦,生死以之,与为逋客,宁作累臣”[31]597的风范,凝聚着对悠远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怀,其意在恢复民族的智性。静水深流。在一切沉默之中,也有想说的东西。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沉默也是一种发言、一种“显示”,即以微知明,以见知隐,由可说出的东西推出不可说的东西。不可说之物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所认知,由“言”而显现出来的“无言”,就是自然之言,即“道言”。语言以自我揭示为目的,正确的语言只是沉默的回声。在沉默的音符里谛听生命的回声,在每一个瞬间与泰初的东西相遇合——这不正是“哲学的事业”吗?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727/530.html



上一篇:语言视域和文化情怀论菲华作家吴新钿的文学创
下一篇:汉语与日语中量词枚的比较探析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