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汉语的风与孟高棉语的风(3)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又“风”一词。“风”现在读fēnɡ。按《说文》:“风,八风也。从虫,凡声。”《广韵》读方戎切,平东非。指空气流动的现象,即当名词用指自然现象

又“风”一词。“风”现在读fēnɡ。按《说文》:“风,八风也。从虫,凡声。”《广韵》读方戎切,平东非。指空气流动的现象,即当名词用指自然现象的“风”。“风”从“凡”得声,“凡”《广韵》读符咸切,奉母谈韵,古音必有闭口的-m尾。“风”读方戎切,非母东韵,古音必有舌根鼻音-?尾。这两个读音,也可从孟高棉语的演变得到解释。按孟高棉语音变规律一词后置辅音-l-脱落,又孟高棉语的“风”中ph-、p-、bh-、b-有对应现象,高棉语-m因有随韵符号随前后的音发生变化,可以读成-m、或-?,即演变出以上 phom、phum、bh?m、phaom、ph?m、ph?m、 pham、phǎm51、ph?m35、pu?、p??、po?、bha??等孟高棉语语音,既可解释“风”从“凡声”之说,也可解释“风”读“方戎切,平东非”之音。又“风”《广韵》读方凤切,去送非。指动词(风)吹。这个动词“(风)吹”的声韵解释如名词的“风”,其“去声”调也可从孟高棉语的演变得到解释。 有许多专家(Haudricourt、郑张尚芳、潘悟云等)认为汉语去声的来源正是源于早期的s音向h音演变并脱落的结果。孟高棉语中的h音不管是在音首,还是在音尾,失落演变过程中也会自然形成一个降调很像汉语的去声,因此孟高棉语中-h-音的脱落应该可以解释“风”有“去声”的声调。由此汉语“风”与孟高棉语“吹风,吹气”音义对应。

又“檒”“梵”。“檒”现在读fēnɡ,指风行木上。同“风”。《玉篇·林部》:“檒,古文风。”《广韵》读方戎切,平东非。“檒,梵声也。”《集韵·东韵》:“檒,风行木上曰檒,或作梵”。“梵”现在读音fàn。同“檒”。指风吹树上。《玉篇·林部》:“梵,扶风、扶泛二切,木得风貌。”《广韵·东韵》:“梵,木得风貌。”音读“扶泛切,去梵奉”,又读“房戎切”,由此可知“梵”与“檒”音义皆同,与“风”音同义近,其中“扶风、扶泛二切”的读音如前论也可以从孟高棉语“风”的原始语音形式的语音得到解释。

又“岚”一词。“岚”现在读lán。一指山林中的雾气。《集韵·覃韵》:“岚,山气。”又指大风,《玉篇·山部》:“岚,大风也。”“岚”《广韵》读“盧含切,平覃来。”按孟高棉语中前置辅音脱落,剩下主要音节lom,与侗台语各族语言的 “风”、“空气”lom2、l?m2等语音相对应,与“岚”的古音也正好对应。故“岚”与孟高棉语的“吹风、吹气”及汉语的“风”音义对应。

四、讨 论

至此,汉语“风”、“檒”、“梵”、“岚”、“飞廉”及高丽语“孛缆”的同源关系清晰可见,与孟高棉语各语言关于“风”的词的音义对应关系也有理有据。孟高棉语复辅音的演变规律可以合理解释这些词之间双音节词与单音节词的及双唇塞音声母与舌边音声母的对应关系,而-尾随韵的音变规律不仅可以解释“风”读“方戎切,平东非”、“方凤切,去送非”、“扶泛切,去梵奉”等读音的共时现象,也可以解释 “风”、“檒”、“梵”、“岚”、“廉”、“缆”等字古音带-m尾,现代音却带-n尾或-?尾的历时变化,与邢先生所言“‘风’在上古的-m尾后来变成-?尾,这是一个历时现象,但在汉代(可能更早)却是一个共时现象”的说法完全吻合。汉语的“风”与孟高棉语的“风”具有同源关系并非空穴来风。我们说如果A语言中的一个词与B语言中的另一个词存在音义对应现象,可能用偶然、或借用、或同源关系去解释,但A语言中同一词义的一组词与B语言中同一词义的一组词存在音义对应现象,则它们同源的可能性就很大。A语言向B语言借去一个表示“风”的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B语言里表示“风”的很多词都借来是不大可能也没有意义。在其它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同源关系的假设都不能清楚这些语言事实的情况下,按尉迟先生“夷语走廊”的解释,我们有理由接受随着东夷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接触,“夷语”的“吹风”一词 *phlom传播到了汉语、高丽语、阿尔泰语、藏缅语、侗台语、南岛语之中。在江汉流域,楚族最初向东夷中的“濮人”借去了原始孟高棉语的“吹风、吹气”*phlo一词,由于长期的发展把它变成自己的固有词“飞廉”,华夏和东夷深度接触融合产生汉族之后,又通过汉语分化方式产生了“风”、“檒”、“梵”、“岚”一组同源词,而原始孟高棉语的“吹风”也通过母语分化产生出现代各种孟高棉语“风”的词族,侗台语中“风”词族的语音对应亦然。我们认为汉语表示“风”的一组词与孟高棉语里表示“风”的一组词可以算是同源词。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523/496.html



上一篇:英语表处所形词的兼词性质从与古汉语兼词焉的
下一篇:没有了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