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3)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于徐复先生的研究成果,笔者曾撰《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一文,收入《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中。除后出的

关于徐复先生的研究成果,笔者曾撰《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一文,收入《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中。除后出的《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訄书详注》、《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等,均有介绍,此不赘述。

先生特别重视对传统小学典籍的校理与研究,成果具在。先生据《尔雅》等证明中国人早就发现白豚,提高了人们对训诂遗产价值与功用的认知,常为人们所乐道。

三、重视俗语言研究等,拓展了训诂学的研究领域

徐先生的研究兴趣在于发现训诂的疑点、盲点和难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这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董志翘教授曾撰写《徐复教授与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的研究》,认为徐先生“能冲破训诂为经学服务的樊篱,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使训诂学与汉语词汇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董志翘:《徐复教授与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的研究》,《朴学之路》,第37-38页。。王云路教授撰《徐复先生与中古汉语研究》,认为“徐复先生不仅在上古汉语,在敦煌变文等近代汉语领域独树一帜,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同样功不可没”,特色有四点:一是长于溯源;二是长于校勘;三是解释词语精审可信;四是注意他人所忽略的中古典籍*王云路:《徐复先生与中古汉语研究》,《朴学之路》,第39-41页。。

徐先生《敦煌变文词语研究》、《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文,集中体现了对俗语言研究的学术见解。这些文章,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可信的学术成果,而且提出研究方法上的注意点,指出新的研究途径,深得同仁赞誉。徐老对俗语言特别是敦煌文献语言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敦煌文献的整理和敦煌学的繁荣。参见黄征教授《徐复先生对汉语俗语词研究的贡献》*黄征:《徐复先生对汉语俗语词研究的贡献》,《朴学之光》,第127-133页。及林家平、宁强、罗华庆著《中国敦煌学史》*林家平、宁强、罗华庆:《中国敦煌学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的有关章节。

训诂学就其应用价值而言,本身就承担着古代文献解说的任务,运用训诂学知识校勘考释古代典籍,也应当成为语言学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徐先生明确提出“训诂之学,贵致用于古籍整理”,并做了大量的古籍整理工作,成果丰硕。整理了大量的语言学要籍,如主编了《广雅诂林》,鲁国尧先生赞誉为“堪称尽善尽美,功德无量”;校释了许多常用的要籍,如《后读书杂志》,收录了《战国策》等史书7种,《老子》等子书10种,《楚辞》等文学类7种,读《訄书》杂志2篇,附录3篇。先生研治之广、堂屋之大、精研之深,可见一斑。

四、注意研究方法,重视理论总结,提高了训诂学的理论水平

先生学养深厚,沉潜于传统典籍的研讨,对理论方法等,虽未有专书研讨,而学术观点分见于论文和大量的序跋之中。如《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从语汇中寻求有时代特征的众多语词,从而考定该诗写定的年代当在东晋而非汉末。这是运用语言学等知识考证诗歌史上重要文献的写作年代的垂范之作。

先生认为“籀读古书,须先治校勘”,故治学重校勘、考释,并注意将实际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因此,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多建树。如《校勘学中之二重及多重误例》、《古汉语研究示例》等文,均为前贤精论和个人研究心得的总结,丰富了校勘学等的内容,启迪后学。王继如先生曾谈到:“《校勘学中之二重及多重误例》在校勘学上颇有开创性、启发性,文章发表于1949年《新中华》上,却成了‘文革’后南京师大、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第一批古汉语研究生的读本,我当时得到油印本的喜悦,至今犹不能忘。”

笔者以前供职于出版单位,曾约请先生撰写训诂学专著,先生说,我辈观点已有陆宗达、洪诚先生著作在,相差不大,不用另做了,但可以找下一代如吴金华辈来做,他们可以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做一些新的理论探索。2001年为饶尚宽教授《训诂学通论》作序时,指出五个特点,即“一曰重视语义,定位准确”,“二曰突出语境,具有创意”,“三曰博采众家,立论公允”,“四曰简明通俗,深入浅出”,“五曰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在肯定全书“观点、思路和理论框架是值得重视的,应该引起训诂学界的关注”的同时,也提出“其中有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汉语的历时研究论述不够,关于语境的构成尚需深入探讨等等”*徐复:《训诂学通论·序》,饶尚宽《训诂学通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710/524.html



上一篇:说文解字的说解方式及现代意义研究
下一篇:陈会兵教授简介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