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徜徉于文言的美丽森林(2)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理解古人如何画形达意,如何在模件中进行组合,意味着去理解原始思维的操作模式,对于我们现在业已形成的定型化的现代思维具有解构和启发作用,这

理解古人如何画形达意,如何在模件中进行组合,意味着去理解原始思维的操作模式,对于我们现在业已形成的定型化的现代思维具有解构和启发作用,这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事情。同时,对一个字的字义源流的了解,也能使学生领会到脉络演化的生动之美。比如“相”,一 “木”一 “目”为 “相”,两个模件组合起来的会意字,那么它表达什么意思呢?独 “目”倚“木”,这是眼睛瞎了的人靠着木头,这正是其本义。从“木”旁来看, “相”就是瞽者所使用的拐杖,由此引申出“搀扶盲人的人”,进而引申出 “扶助” (《论语·季氏》里的 “则焉用彼相矣”, 《朱熹集注》里则解为“相,瞽者之相也”),进而引申出 “辅佐国君的人” (即国相、宰相)和 “辅佐”,也有“司仪中赞礼的人”之义;从“目”旁来看, “相”则有 “看”“观察” “省视” “选择”之义;从 “木”与 “目”的相互关系来看,人倚靠着拐杖,拐杖支撑着人,这是“相互”的意思,人的重量倾向于所倚之木,力量偏于一方,故 “相”有 “动作偏指一方”的意味, 《陈涉世家》里的“苟富贵,毋相忘”即是。

把字源及字义演化讲清楚,学生的学习自然就能明晰了然,也会趣味盎然。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法是把一种探究学问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几次示范之后,则可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去探究古汉语词义的奥秘,深入地去领悟理解古人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智慧,增益个人的心智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对悠久浩瀚的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文辞之美

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最早的文言和口语是一致的,一种则认为最早的文言已经有了加工:一是省略,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费劲,行文追求简洁而有所省略;一是为了美化,古代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时,出于表达和语体的要求,进行了修饰。不言而喻,当口语要变成书面语时,出于表达效果的需要,自然要进行修饰。追求简洁本身就是一种修饰, 古人提倡“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追求 “言简意赅”,就是通过对文辞的修改调整,力求意义的明白精确;美化文辞也是一种自觉的修饰,刘勰说的“缀字属篇,必须拣择” “玉润双流,如彼珩珮” “离章合句,调有缓急” “首尾周密,表里一体”,就是从炼字、炼句、缀句、完篇方面来讲文辞的修饰。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里将前者归为消极修辞,后者则归为积极修辞。

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历朝历代的经典作品,欣赏其修辞之美能获得极大的快乐。苏东坡的 《赤壁赋》在文章一开头说: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无一不备,语极简炼,而情致全出。 “苏子”指的是苏东坡自己,一般人写文章会用“余”“吾” “我” “仆” “某”等等,“子”表示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先生”。 “苏子”的意思是“苏先生我”,千古为文,哪有一个人敢这样说自己的?但是我们读来却能读到一种调皮佻达,下文主客对话,苏东坡以人生哲理开示客人,虽是至友,宛如师生,前后意味,倒也颇为相合。这种用词的修辞,一旦领会了,真是趣味无穷。就整篇文章的情感节奏而言,从一开始“泛舟”的闲适,到“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的超逸,到“饮酒乐甚”,到 “愀然” “危坐”,到 “客喜而笑”,情感绵密细致,叙来却疏朗开阔,层次清晰,但其中又交织着不安、震荡、追寻与超越,极富音乐的感染力与跌宕起伏的美感。

这种修辞的美在现当代文学中也能欣赏得到,我们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可领略到一种舒缓雅致、忧郁悲伤的美感。但是文言文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每一朝代无法计数的作者使用文言写作,能被认可的必然是经典之作,不说在质量上,至少在数量上,这些被选出来的作品是远远超越现当代作品的。我们所说的感受文言之美,它必须有一个事先的预设才有意义:我们所读的是文言文中的经典作品。在此意义上,感受文言之美就是感受经典之美。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说: “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文言文的修辞之美可以提供美的范例,最终沉淀为一种经验的形式,在词汇的积累、修辞的样式、语言的节奏等等方面播下可贵的种籽。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205/334.html



上一篇:烧酎,酎之言醇也
下一篇:仰望一座山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