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徜徉于文言的美丽森林(3)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习文言文还能感受到文法之美。所谓文法,就是语句组织的条理。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往往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亡,但是

学习文言文还能感受到文法之美。所谓文法,就是语句组织的条理。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往往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亡,但是文法是相对稳定的。不同时代文言文的文法大致是一致的,不然朝代更迭时,下一朝代的人就听不懂上一朝代的人说的话。同样,不同时代同一地域的白话的文法也相对稳定。但是文法又会随时代发展、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渗透及文化融合而发生变化,吕淑湘在《中国文法要略》里说: “假如我们小时学会的是一种方言,我们学习标准语就得注意标准语的文法,文言现在虽然已经不用来写文章,可是我们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和历史记载绝大部分都是用文言写的,我们要阅读这些作品,还是要学一学文言的文法。”怎样学呢?吕淑湘在本书的“初版例言”里说: “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点和特殊之点。”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两个分句都是假设句,语意含有 “假如……,那么……”,文言文不用关联词,现代汉语有时用有时不用。文言文中不用,但由于语句用字少,语气斩截, “必然要”的肯定意味就很强烈,翻译成现代汉语如果不用关联词,由于用字多,原句语句的意味就要大大减弱。通过文法的比较,一方面能使我们加深对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文法本质上就是思维结构,通过文法的比较,还能使我们更理性更清晰地理解自我思维结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文法之美,是思维的结构之美。

四、思想之美

记得北大教授渠敬东说: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当然,这话有点过,人都可以有博大的胸怀和世界观的,也未必通过阅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种风格的作品才能达到,不过渠敬东却表达了阅读接受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读者总是更容易理解有生命体验的文章。白话文运动的全面胜利,意味着现代人完全脱离文言语境,因此要读懂孔子、东轼、司马迁就变得很困难。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说: “理解一个语句意味着理解一种语言。理解一种语言意味着理解掌握一门技术。”读懂文言文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

从造字入手,探寻字源,比较文法,领会修辞,这就是从技术上解决读懂文言文的问题,正如李泽厚在 《华夏美学》里说的 “对题材、人物、故事、情节以及技法、技巧的认识,经常构成欣赏的前提条件。”更深层的审美在于通过对作品思想、情感、美的形式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完善自我的文化趣味和文化心理结构。在《烛之武退秦师》里,我们读到烛之武怀才不遇的愤懑,也读到他对形势判断的明智、对国家大义的忠诚;读到郑伯直承其曲的坦率也读到他胁迫下属的阴鸷;读到晋侯的野心也读到他对力量对比的准确衡量。我们领略到文章里语言角力的相互对抗进退拉锯的无限美感,文章简洁利落的语言,步步为营的逻辑说理的理性结构,所有这些无不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体验,构建着我们思想的宝塔。

三千年的文言经典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穿越时间阅读经典,面对的是古人的思想和美学在现代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正是自我思想建构和美学建构的问题。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205/334.html



上一篇:烧酎,酎之言醇也
下一篇:仰望一座山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