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毕达哥拉斯文体的语言阐释(3)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叶维廉认为,诗不是分析网中的猎物,根深在诗人的意识里的美感视境,是不容分析、解说的程序;“自然”是中国诗歌的最高理想,就好比一览群山,感

叶维廉认为,诗不是分析网中的猎物,根深在诗人的意识里的美感视境,是不容分析、解说的程序;“自然”是中国诗歌的最高理想,就好比一览群山,感到的是自然而成的全景的气象,而不是注意到构成该气象的每一个独立山头;在这一“出神”状态中,观者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对话用的是一种特别的语言,事物内在的活动融入他的神思里,或个人的感受、内心的挣扎融入外在事物的弧线里;体现于诗歌创作(如杜甫《秋兴八首》等),其表现则既依着外在气象的弧线直接倾出,又与内在气象的弧线相互应和……[6]372-374

通过细密的比较分析,叶维廉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现代诗人以至小说家都企图冲破文字的基本性能,利用题旨的复叠、逆转、变化,并用先潜藏,后应和的方法,以动速(tempo)推助,时拉紧,时放松,时跳跃,时滑溜的节奏,达成近乎音乐中纯然的境界,冥冥中应了Walter Pater的话:一切艺术都意欲进入音乐的状态。”[6]376

“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活动。”[7]121那么,哲学家又是如何言说的呢?在《哲学家和他的假面具》一文里,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施兰格深究了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哲学家习惯于藏匿在公共话语的后面,带着假面具出场,像一副面具而不再像一个人似的说话;他所说的一切仿佛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公众的事。这些哲学家往往是这样产生的:一个人以征服了他的某种真理的名义、以他试图征服的某种真理的名义预卜未来。这些哲学家那种不容置疑、客观的语调表明,真理在通过他们的嘴在说话,真理的声音压过了个人的声音,使之成为失去一切个人特点的“传声筒”。

“观赏哲学风景的方式支配着人们展示这种风景的方式。”[8]雅克·施兰格指出,开辟了新的思考路径的大哲学家在孤寂中沉思,从个人的思想经历出发,向我们推出创造性的“最高虚构”;他使之概念化、一般化并转变为著作的,正是个人的“血与肉”,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演。换言之,大哲学家通过其著作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文化、天才和梦想:不是真理,而是个人的真理——由于不能直接进入超验性,所以人们永远不能超出这种真理。

大哲学家从自己出发对我们说话的同时,也对我们谈到我们自己,使我们看到一个可能是我们的世界。大哲学家在思想上触动我们,在我们的存在姿态与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方面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注意,使我们看到由于他我们自己才能发现的东西。将整个过去和传统放在自己的心里面,在其中寻到属于自己的过去和传统,这是一切创造的前提。与我们一样,大哲学家也需要探索、体会前人的生活、思想、文化,需要从过去时代的真实样貌汲取能量,让前人来校正自己,从前人处得到助益。否则,一切都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雅克·施兰格生动分析了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哲学论》(1921)到《哲学研究》(1953)的转变。在《逻辑哲学论》里,维特根斯坦似乎处于“明确的真理中”,以其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不容置疑的肯定性,把每个题目分解成非常具体的元素,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强行地把他的思想引向一定的方向。在《哲学研究》里,维特根斯坦则服从他的本性,以及在他身上发生的变化。维特根斯坦说 :“我们所要的是对已经敞开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加以理解。因为这似乎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理解的东西。”[9]49后期维特根斯坦实现了对早期维特根斯坦沟通的反拨 :“我们的思考中不可有任何假设的东西。必须丢开一切解释而只用描述来取代之。这些描述从哲学问题得到光照,就是说,从哲学问题得到它们的目的。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经验问题,解决它们的办法在于洞察我们语言是怎样工作的……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9]55

维特根斯坦充分和真诚地认识自己、承认自己,不强迫自己服从不再是他的方向和风格,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力而为,从各个方面探索一个广阔的思想领域,呈现了“个人的真理”;其才情、学问、见识、欢喜、忧虑,在字里行间与我们觌面相见,每个话题也都汁液饱满,读起来充满魅惑。这是诚实面对内心和认识自我的结果。维特根斯坦第一变成了维特根斯坦第二,理论的繁殖力、解释能力和开放程度比所谓的真理性更为重要。

海德格尔认为,“在手的东西”是与单纯的看或直观相关的一种现成的在场,而更为根本的、基础性的是“上手的东西”;“在手的东西”是与主体对立的、预先摆在主体面前的客体,而“上手的东西”总是涉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东西,并非单纯在场的东西,用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说,它是人与之交融在一起的东西。这也就意味着,语言言说总是在场与不在场的东西相结合的整体[10]。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727/530.html



上一篇:语言视域和文化情怀论菲华作家吴新钿的文学创
下一篇:汉语与日语中量词枚的比较探析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